关于“三潭印月”和“山高月小”的典故,分别涉及杭州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传说,具体如下:
一、三潭印月的典故
自然景观形成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由三座石塔构成,塔腹中空,球面体上分布五个等距离圆洞。中秋之夜,洞口蒙上薄纸,烛光与月光、湖光交相辉映,形成“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独特景观。
民间传说
传说春秋时期,吴越国国王钱俶为巩固统治,在钱塘江中筑堤建塔,后因雷击塔身中空,形成三潭。另有传说称鲁班师徒为镇压黑鱼精,用香炉(三只葫芦状尖角)将其困于湖中,塔影与月影共同构成景观。
二、山高月小的典故
“山高月小”并非独立典故,而是描述特定自然现象的成语,常与“湖光山色”等景观结合使用,形成诗意表达。其本义指高山与弯月相互映衬,视觉上产生山显得更高、月显得更小的效果。该成语多见于文人诗词,如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延伸意境。
总结
三潭印月以自然景观与传说结合著称,兼具观赏性与文化内涵。
山高月小则侧重自然现象的诗意表达,常用于文学创作中烘托意境。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