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孔子的故事,主要涉及孔圉被追谥为“文公”的典故,以及其学生子贡对此的质疑。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孔圉被追谥为“文公”的背景
孔圉的谦逊好学 孔圉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以聪敏和好学著称。他虽地位显赫,但常向地位低下者请教,如向农夫伯伯请教农耕知识,展现谦虚品质。
卫国国君的赏识
因其勤奋与谦虚,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后人树立学习榜样,特赐其“文公”谥号,以彰显其品德。
二、子贡对“文公”称号的质疑
子贡的不服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才华横溢。他认为孔圉虽有一定成就,但比同时代更杰出者众多,质疑其配得上“文公”称号。
孔子的解释
孔子回应道:“孔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此乃‘文’之真谛也。” 强调孔圉不仅聪慧,更以谦虚态度求知,这才是被追谥的关键。
三、成语的寓意与影响
核心内涵: 该成语比喻不以向地位或学问较低者请教为耻,体现谦虚好学的品质。 历史影响
四、相关故事补充
孔子的农夫伯伯:孔子在田间向农夫请教农业知识,展现其虚心求教的精神,进一步阐释“不耻下问”的实践意义。
通过孔圉与子贡的互动,成语“不耻下问”不仅成为谦逊求学的代名词,更成为儒家文化中重视实践与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