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诺必寡信”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句为“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其核心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字面与引申含义
字面解释 - 轻诺:
指轻易做出的承诺;
- 寡信:表示信用不足、缺乏守信的记录。 整体指轻易许诺的人往往很少能兑现承诺。
引申内涵 该成语不仅指具体的失信行为,更蕴含了老子关于处世哲学的思考:
- 反衬智慧:
通过“轻诺”与“多难”的对比,强调看待问题需超越表面,困难往往源于对易事的低估;
- 道德教化:倡导“慎言笃行”,以诚信为本,避免因轻率言行导致信任危机。
二、出处与背景
文献依据:明确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该章节主要论述“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与内在逻辑。
历史地位:与庄子并称“老庄”,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经典之一,对后世伦理观、政治哲学影响深远。
三、现实意义
个人修养:提醒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谨慎承诺,避免因冲动言行损害信誉;
处世哲学:启示我们面对问题需保持谦逊态度,将复杂任务分解为细节,从而规避“多易必多难”的陷阱。
综上,“有诺必寡信”既是个人品德的警示,也是生活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对修身齐家治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