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狗签名网—你的签名好帮手

毛狗签名网—你的签名好帮手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例?

59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成语,源自《孔子·集语》中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以下几个事例:

皋鱼的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和弟子们外出游玩时,听到路边有人啼哭。上前询问后,得知啼哭的人叫皋鱼。皋鱼解释了他为何啼哭,因为他年轻时为了求学游历各国,回来时父母已经去世。他感到悲痛万分,因为当初父母需要侍奉的时候他不在身边,这让他感到如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闵子骞的故事

闵子骞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幼年即以贤德闻名。他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后母照料他。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对闵子骞渐渐冷淡。冬天时,闵子骞穿的棉衣以芦花为絮,而弟弟穿的棉衣则是厚棉絮。一次,父亲发现后母虐待子骞,愤怒之下要休妻。子骞为了家庭的和睦,跪求父亲,最终感动后母,使其改过自新,母子关系恢复和谐。

丘吾子的故事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听到一个悲伤的哭声,发现是一个名叫丘吾子的人。丘吾子哽咽着告诉孔子,他此生有三个过失,晚到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追悔莫及。他哭诉道:“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周游各国回来后,父母已经去世;我壮年时侍奉齐国君王,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我生平重视友谊,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树木想要静下来,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说完,丘吾子投水自尽。孔子感叹地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这些故事都表达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哀痛和无奈,提醒人们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及时尽孝,因为时光易逝,父母恩情永远无法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