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风俗融合了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一、祭龙与赛龙舟
祭龙:
源于上古对龙的崇拜,仲夏端午时,人们通过祭祀龙祖来祈求风调雨顺、驱邪避灾。楚国将龙舟作为祭龙工具,赛龙舟逐渐演变为民间竞技活动。
赛龙舟:
传说为纪念屈原,楚国人划船驱散江中鱼群。现分为请龙、祭神、游龙、收龙等环节,南方水乡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盛行,形式多样(如斗标、趁景),国际上也有广泛传播。
二、饮食习俗
吃粽子:
用竹叶或芦苇包裹糯米,象征驱邪。最初为纪念屈原投江,后发展为必备节日食品,现有多种口味(甜粽、咸粽),流传至日本、朝鲜等。
其他食物:
部分地区有吃黄米粽、赤豆粽等习俗,北方多以江米、红枣为原料。
三、驱邪避灾仪式
挂艾草与菖蒲:
将艾草、菖蒲插于门楣或悬挂于堂中,利用其药用价值驱病防蚊,同时象征驱邪避灾。
打午时水与洗草药水:
用五色丝线系臂,或用草药水洒浴,认为可净化身心、驱邪祟。
四、其他民俗活动
采草药:
江南地区有采艾草、菖蒲等习惯,用于制作香囊或悬挂于门楣。
编五彩丝线与佩香囊:
五色丝线象征五行,香囊内装草药或香料,既美观又具驱邪功能。
浸龙舟水:
赛龙舟后,村民会用龙舟水洒浴,认为可驱除疫病。
五、地域差异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南北风俗存在差异:
北方:部分地区将端午视为“恶月恶日”,习俗较单一(如吃粽子、挂艾草)。
南方:如江南水乡,强调赛龙舟、包粽子的仪式感,民俗活动丰富多样。
端午节通过这些习俗,既传承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也凝聚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