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背景
刘备去世: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病逝,临终前他拉着诸葛亮的手,希望诸葛亮能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诸葛亮痛哭着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忠心耿耿地辅佐刘禅,直到死。
诸葛亮辅佐刘禅: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负起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全国上下,不管大事小事,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做好,一点也不懈怠。在他的努力下,蜀国很快变得强盛起来。
北伐决心
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率军队攻打魏国,但由于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了。
《出师表》的创作: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刘禅同意了诸葛亮的出兵计划,随后,诸葛亮带领大军开始北伐。
表文内容
忠诚与期望:《出师表》中,诸葛亮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具体建议:诸葛亮在表中列举了诸臣之贤能可信用者,规劝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他还回顾了自己与刘备的往事,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和忠诚,并承诺将继续努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影响
忠诚象征:《出师表》中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人们表达忠贞之情的名言。
历史地位:《出师表》不仅是诸葛亮忠诚与智慧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蜀汉国家的忠诚和对统一天下的坚定信念,以及他在《出师表》中所表达的恳切言辞和对后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