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清华大学的校训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内涵和背景如下:
一、校训来源
校训出自《周易》中的卦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强调君子应如天体运行般刚健不息,具有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精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倡导包容宽厚、厚德载物的品德,主张以德行承载万物。
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同方部作《君子》演讲时首次提出,并将其作为校训。
二、核心内涵
自强不息 - 体现为刚毅果敢、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要求学子在学术和生活中不断追求卓越,避免半途而废。
- 梁启超强调“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刚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厚德载物
- 强调品德修养,主张以宽广胸怀待人接物,做到“责己甚厚,责人甚轻”。
- 基于《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哲学思想,倡导包容、谦逊的社会责任感。
三、精神意义
校训不仅是学术追求的准则,也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贯穿于清华教育的核心理念中:
学术层面: 激励师生追求真理、创新突破,培养“红色工程师”和科研精英。 人格塑造
校训至今仍是清华学子行为准则的灵魂,孕育了“自强、厚德、求是、创新”的清华精神。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