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当三缄其口”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寓意 形容说话极为谨慎,避免随意发表言论,尤其强调在重要或敏感场合保持沉默。
引申含义
也可指因敬畏、责任或压力而选择保持沉默,甚至因担心言错招致责难而刻意克制。
二、出处与典故
典故来源
最早出自《太公金匮·五帝之戒》,记载黄帝曾告诫武王:“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意为君主需谨慎言语,故用金人封口以示警戒)。
相关典故
孔子在周朝考察时,曾看到金人铭文:“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说苑·敬慎》)进一步阐释了慎言的重要性。
三、使用场景与意义
职场与社交
在需要保密或权衡利弊的场合,三缄其口可避免因失言引发麻烦,体现责任与智慧。
个人修养
反映了儒家“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修养观,强调内在修为比空谈更重要。
特殊领域
如股市投资中,三缄其口指避免盲目言论对市场造成干扰,需依靠专业分析判断。
四、相关成语对比
近义词: 谨言慎行、守口如瓶、沉默寡言。 反义词
总结:该成语通过“三缄其口”的意象,传递了古代对言语谨慎的价值观,既包含自我约束,也暗含对后果的审慎考量,在个人品德与社会交往中均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