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一句流传千古的谚语,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一、字面含义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指有志气、有原则的人不饮用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水源。盗泉为古泉名,位于今山东泗水县,此处因泉水被盗窃而得名,象征不正当利益。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指清廉自守的人不接受带有侮辱性或施舍性质的食物。嗟来之食原指带有轻蔑意味的施舍,如“路人不施而食之,必曰:‘嗟!来!’”。
二、深层寓意
坚守道德底线: 通过拒绝盗泉之水和嗟来之食,表达对道德准则的坚守,不因物质诱惑而妥协。 维护人格尊严
倡导自立精神:强调通过勤劳创造财富,而非依赖不义之财,体现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三、典故出处
该谚语出自《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妻》,原文为:“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讲述的是东汉时期乐羊子拒绝接受邻家遗金的故事,其妻以此语劝诫乐羊子坚守廉洁。
四、历史演变
早期出处: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尸佼的《尸子》,原文为“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原指孔子不愿因水名有污而饮用。
文化内涵:后世文人以此为鉴,融入更多伦理道德教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五、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该谚语仍具有启示作用:
反腐倡廉:提醒公职人员坚守廉洁自律,拒绝利益输送;
个人修养:倡导通过勤奋努力实现价值,而非依赖不正当手段;
社会风范:激励公众形成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
综上,这句谚语通过简洁的语言,传递了坚守原则、清廉自守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