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之东流”与“付诸东流”是两个常被混淆的成语,实际意义和用法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一、核心含义
付之东流 - 本义:
指将东西投入东流的水中,比喻希望、计划等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 - 出处: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古来万事东流水。” 后演变为成语。
付诸东流 - 本义:
与“付之东流”相同,也是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但更强调主动投入的动作。 - 出处:唐代高适《封丘作》:“世事尽付东流水。” 后被梁启超《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引用。
二、结构与用法
结构:两者均为动宾结构,“付”为动词,“之”为文言文兼词(相当于“之于”),“东流”指向东流的江河。
用法:两者均作谓语或定语,但“付之东流”更强调被动性(如“努力付之东流”),而“付诸东流”更强调主动性(如“主动付诸东流”)。
三、常见误区
部分资料误将“付之东流”简化为“付诸东流”,认为二者可互换使用,但实际二者在语义上存在细微差别:
付之东流:强调结果(如“努力付之东流”)。
付诸东流:强调动作(如“主动付诸东流”)。
四、近反义词
近义词:付之东流(两者本身相近,但需注意上述差异)。
反义词:继日成功、功成名就。
总结
两个成语的核心意义相近,但“付之东流”更侧重结果,“付诸东流”更侧重动作。使用时应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