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问津是一个 源自《论语·微子》的典故,讲述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两位隐士长沮和桀溺,并询问渡口所在的故事。这个典故反映了孔子对于隐逸生活的看法,以及他坚持传播儒家学说的决心。
具体来说,孔子和他的弟子在由楚返蔡的途中,来到了一条河流边,但找不到渡口。子路看到不远处有两位老人在耕地,便上前询问渡口的位置。长沮和桀溺这两位隐士对孔子的身份和目的表示怀疑,并暗示了对于孔子积极入世态度的不满。子路将两位老人的话转告给孔子,孔子听后表示,即使天下无道,他也会继续传播自己的思想和理念。
这个典故后来被引申为“过问”或“找问路”的意思,并在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例如,宋代的谢枋得在《庆全庵桃花》中写道:“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清代的吴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也提到了这个典故:“那上等的,自有那一班王孙公子去问津。”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