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虚构情节,讲述了他在赤壁之战前巧妙利用大雾天气,从曹操军队中借得十万支箭的故事。以下是该情节的主要内容:
一、故事背景
时间与地点:
建安十三年(208年)冬季,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大军南下攻打孙权、刘备联军。
人物关系:
周瑜是东吴都督,因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故意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难题。
二、主要经过
诸葛亮立军令状 周瑜以造箭为名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却淡定表示只需三天,并承诺不需要箭竹等材料。
准备草船
诸葛亮秘密命鲁肃借来二十条船,每船装草把子并覆盖青布幔子,船首尾相连。
借箭实施
- 雾天掩护: 选择大雾弥漫的夜晚,诸葛亮率船向曹操水寨进发。 - 伪装与诱导
- 曹军中计:曹操因雾中看不清,命弓弩手向草船射箭,箭如雨下插满草把子。
- 调包与返回:诸葛亮令船掉头,另一面草把子再插满箭,雾散后顺风返回东吴。
结果与评价 鲁肃清点箭数,惊呼“十万零八百支”,周瑜赞叹其神机妙算。诸葛亮借此机会展示智谋,进一步巩固了孙刘联盟。
三、历史与文学差异
历史原型
《三国志》等正史记载,类似事件实际是孙权在赤壁之战前(建安十八年,213年)利用雾天突袭曹操水寨,借箭成功。
文学加工
- 人物塑造: 小说通过周瑜的嫉妒和诸葛亮的冷静形成鲜明对比。 - 策略细节
四、文化意义
该情节展现了诸葛亮超凡的智慧与策略,成为智慧型人格的典型代表,同时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谋略中“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