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的典故,主要出自西汉学者董仲舒的故事,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典故来源
核心事件 董仲舒年少时为博士,因潜心研究《春秋》,三年未窥视家中的花园,甚至未与弟子见面。其书房紧邻花园,但因全神贯注于学问,连园中景致都忽略。
时间与背景
该典故记载于《汉书·董仲舒传》,时间背景为西汉孝景帝时期。董仲舒通过长期潜心研究,成为著名学者,后官至博士并广收弟子。
二、成语含义与演变
本义
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的状态,如“董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引申义
后延伸为比喻专注研究或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如“足不下楼”强调连日常活动都省略以专注学业。
三、相关细节补充
杏树故事: 董仲舒三年未窥园,一次偶然看到邻家杏树开花结果,才惊觉时间流逝,印证其专注程度。 影响与评价
四、类似成语对比
相近成语:囊萤映雪(车胤、孙康)、悬梁刺股(孙敬、苏秦),均形容刻苦求学。
差异:目不窥园更侧重专注力与环境隔绝,而其他成语侧重勤奋刻苦。
综上,该典故通过董仲舒的实例,生动展现了古代学者求知若渴的精神风貌,至今仍被用于形容专注力强、潜心钻研的品质。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