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是指 动植物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协同进化而形成的生长发育节律现象。依据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活动的变化节律进行生产活动的时间制度称为“物候历”。在二十四节气发明之前,远古祖先最初使用的是“物候历”。物候有明显的地域性,并且记载起源于周秦,最初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古代先民从生产实践中得来。
物候现象包括: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
非生物的变化:
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通过观察和研究物候现象,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从而指导农业生产和其他实践活动。
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例如,惊蛰表示大地一声春雷,昆虫等冬眠动物惊醒过来,代表春天来了。
综上所述,物候是自然界中动植物及其环境条件在年度周期变化中的候征,包括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以及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