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瑟凄冷”是一个汉语成语,由“萧瑟”和“凄冷”两个词组合而成,整体上形容一种带有寒意的环境氛围和情感状态。具体含义如下:
一、核心词解析
萧瑟 - 本义:
指风吹树木的声音,如“长松千树风萧瑟”。
- 引申义:形容环境冷清、凄凉,如“人烟眇萧瑟”(杜甫《北征》)或“满目萧瑟”(苏轼《定风波》)。
凄冷 - 强调孤寂、冷清的感受,多用于描述心理状态或环境氛围,如“凄凉之感”“孤寂冷落”。
二、整体含义
环境描写:
常用于描绘秋冬季节的荒凉景象,如“秋色将临,能无萧瑟之感”(《楚辞》)或“荒寒萧瑟的边塞”。
情感表达:可形容人的心境,如“愁绪万千,满目凄凉”或“心如寒冰,萧瑟感油然而生”。
三、使用示例
自然景观:
“寒风凛冽,落叶纷飞,山林间弥漫着萧瑟凄冷的气息。”
人文场景:
“战乱之后,村庄人烟稀少,只剩下断壁残垣,一片萧瑟凄冷的景象。”
心理状态:
“面对逝去的情感,她心中涌起无尽的凄凉,仿佛被秋风扫过的落叶。”
四、与相似词的辨析
与“荒凉”的区别:
“萧瑟”更强调冷清与凄凉的结合,常带有声音元素(如风声);“荒凉”则侧重偏僻、无人烟的寂寥感。
与“悲凉”的区别:
“悲凉”多用于表达内心的孤寂与哀愁,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的凄凉感;“萧瑟”更侧重外在环境的冷清。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萧瑟凄冷”通过声音与景象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多层次的寒意氛围,既包含自然环境的萧瑟感,也隐含情感的孤寂与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