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不迫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在面对各种情境时能够保持镇定自若、不慌不忙的态度。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从容:指行为举止自然大方,不紧张、不局促;
不迫:表示没有压力感,不急促,按自己的节奏行事。
二、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出自《诗经·小雅·都人士序》:“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壹。”原指古代百姓行为规范、心态平和,后泛指人处世从容的态度。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镇定自若、处之泰然、不动声色、视若等闲;
反义词:惊慌失措、面无人色、手足无措。
四、用法与示例
作谓语:
“他在危机中依然从容不迫地指挥若定。”
作定语:
“这位老者神态从容不迫,令人肃然起敬。”
作状语:
“她从容不迫地完成了演讲,赢得了观众掌声。”
五、扩展应用
该成语常用于形容在紧急或复杂情境下仍能保持冷静,如:
科学家在实验失败后仍从容不迫地分析原因;
艺术家在创作时展现出从容不迫的境界。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从容不迫不仅是一种外在行为的体现,更反映了一种内在的平和心态,是为人处世的重要素养。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