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出自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卜居》。以下是相关信息的综合说明:
一、全诗内容与出处
原句位置 该句为《卜居》中甘戊与船夫对话的片段,原文为:“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创作背景
甘戊出使齐国时,船夫以自身能力质疑其能否完成渡河任务。甘戊以辩证思维回应,强调各物各有所长,以此比喻人才应各司其职,不可因短处而否定长处。
二、诗句含义与哲理
辩证思维: 通过对比“尺”与“寸”“物”与“智”等,揭示事物具有相对性,强调全面客观看待问题。 人生启示
三、相关评价与拓展
文学地位:作为《楚辞》中的名句,《卜居》以屈原独特的浪漫主义笔触,展现了个人在政治失意时的自我救赎。
类似表达:与“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天外有天”等成语呼应,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哲学中“知足常乐”的思想体系。
综上,《卜居》中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仅是屈原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辩证看待自我与世界的经典范式。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