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然后行,行起于知”这一命题的出处是 王阳明的《传习录》,具体内容出自《传习录·知行》篇。
详细解析:
原文出处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明确提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本不可分。” 这句话强调了知与行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知是行动的起点,而行动又是知识的完成和验证。
核心思想
- 知先行: 知识是行动的前提,没有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行动就会失去方向和意义。例如,只有了解水的冷暖,才能通过亲身体验确认这一认知。 - 行成知
与程颐观点的对比
北宋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提出“知先行后”“知重于行”,强调道德认知对行为的指导作用,认为“须是知了方行得”。但程颐的知行观更侧重于道德修养领域,而王阳明的观点则扩展到更广泛的认知与实践关系。
综上,“知然后行,行起于知”是王阳明心学思想中知行合一理念的典型表述,体现了其“知行合一”的哲学体系。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