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包含多篇文言文名篇,以下为精选篇章及译文:
一、核心名篇与释义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天命:
指人先天具有的本性;
- 率性:遵循本性行事;
- 道:即人性的本质规律;
- 修道:通过教化使人符合天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中:
情感未外露时的平衡状态;
- 和:情感表达合乎节度;
- 致中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君子能把握适度原则,小人则肆意放纵。
二、其他重要篇章
"慎独自修":
强调在独处时仍需保持中庸,如《论语》所述。
"至诚尽性":以真诚之心实现本性,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三、思想核心
《中庸》以"中庸"为核心,主张通过"致中和"实现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其思想强调:
内修:通过"慎独"、"致诚"等修养方法实现心性平衡;
外化:将内在修养转化为行为准则,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四、历史地位
自宋代朱熹《中庸章句》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后,《中庸》成为科举考试和儒家教育的核心经典,对中国古代社会伦理、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