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卜居》。该句完整表述为:
>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具体解析:
出处背景 该句出现在屈原被流放期间,他在《卜居》中借卜辞形式表达对楚国政治的失望与个人遭遇的愤懑,劝诫统治者应全面看待事物与人物,避免片面评价。
核心含义
- 物与人的辩证: 通过“尺”与“寸”的对比,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正如尺虽比寸长,但与更长的物体相比仍有不足。 - 接纳不完美
相关典故
《卜居》中,屈原借卜辞抒发了被排挤后的苦闷,此句正是他倡导的辩证思维的体现。
综上,该句为屈原思想的经典表述,后世常以此句劝诫人们辩证看待自身与外界,形成谦逊包容的处世态度。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