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诗是一种具有严格格律的欧洲抒情诗体,其特点和演变可概括如下:
一、基本定义
音译名称:商籁体(sonnet),源自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对应“Sonnet”或“Folio”。
行数与结构:全诗共14行,通常分为两种类型:
1. 意大利式:前8行为叙事或提出问题,后6行为总结或回应。
2. 英国式:分四段,最后两行对前三段内容进行评论或总结。
二、格律要求
音节与押韵:每行通常为11-14个音节,末尾押韵。意大利式和英国式的押韵规则不同,但每行需保持相同的音步。
语言与起源:最初流行于意大利,中世纪时多用于民间歌谣和乐器伴奏,后传播至欧洲各国。
三、发展与代表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到巅峰,彼特拉克(Petrarch)的创作使其形式规范化,被称为“彼特拉克体”。
莎士比亚时期:对英国式十四行诗进行了重要发展,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十四行诗广为传诵。
四、主题与影响
核心主题:多以爱情为主,但也可表达宗教、哲学等深刻思想。
文学地位:是欧洲文学中影响深远的体裁,为后来的浪漫主义诗歌奠定基础。
五、常见误区
音节数争议:部分资料提到每行10个音节,但权威词典均以11-14个音节为准。
结构混淆:需注意意大利式与英国式的行数划分差异,避免混淆。
综上,十四行诗通过严格的格律和精妙的结构,成为欧洲文学中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经典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