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的原话出自《三国演义》及陈寿《三国志》记载,其完整表述为: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详细解析:
核心内容 刘备在病危之际,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明确表示:
- 若刘禅具备治国能力,诸葛亮应辅佐他;
- 若刘禅无能,诸葛亮可自立为王。
历史背景
该事件发生在关羽被东吴杀害后,刘备为报仇心切,不听诸葛亮劝阻,亲征东吴失败后病逝白帝城。临终前,他深知儿子刘禅年幼无能,故以此言稳定政权过渡。
深层含义
- 道德约束: 通过提及曹丕篡汉的历史,提醒诸葛亮以道德约束刘禅,避免重蹈覆辙; - 权力过渡
- 责任担当:诸葛亮因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蜀汉政权的核心支柱。
后续影响
诸葛亮遵行托孤之命,辅佐刘禅期间推行法治、发展经济,蜀汉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形成“前有诸葛亮,后有刘禅”的政治传统。
此言虽含权术,但亦体现了刘备对刘禅的父爱与对蜀汉长治久安的考量,成为三国历史中著名的政治智慧案例。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