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交友的乐趣。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原文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直接表达了孔子对朋友来访的喜悦之情,体现了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核心思想。朋友间的相聚、交流被视为人生一大乐事,这种情感超越了物质层面的交流,更强调精神层面的共鸣与契合。
相关语境
该句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与实践的乐趣)并列为《论语》开篇三句话,共同构成儒家思想中"仁"与"乐"的哲学基础。通过"学"与"友"的互动,达到修身齐家的境界。
补充说明:
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具备"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即便无人理解,也能保持平和心态,这种内在涵养与外在表现共同构成君子的风范。
该句也被孟子进一步阐释为人类社会关系的"五伦"之一,凸显了友情在儒家伦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