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关于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风俗融合了蒙古族传统与汉族文化,既有草原特色,也包含普遍的中秋元素,具体表现如下:
一、核心习俗
追月与赏月(玩月) 蒙古族传统中,中秋之夜会骑马沿月圆轨迹奔腾,直至月亮落下,此习俗源于《蒙古秘史》的古老传说。部分区域将赏月称为“玩月”,家人围坐吃月饼、果脯,仰望明月祈福。
祭月与供月
部分富贵家庭会在庭院中摆设供桌,供奉“玉兔捣药”“玉蟾”等造型月饼、西瓜(切“犀牛望月”形)及红枣、瓜果,全羊或羊头作为祭品,向月神祈求丰收与平安。
吃月饼与瓜果
月饼是中秋必备,内蒙古地区有自制混糖饼、提江饼等,还有特制“月光饼”(直径约40厘米)供月神享用。此外,瓜果拼盘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色活动
赛马与射箭
与汉族的中秋习俗相似,蒙古族会在中秋前后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传统活动,年轻男女借此机会社交互动。
民族歌舞与传说
赏月时常伴随蒙古族民歌《敖包相会》的演唱,讲述月下爱情故事。传统民歌与现代歌曲交织,营造浪漫氛围。
三、地域差异
草原牧民: 以游牧方式庆祝,追月活动更具动态性,常结合放牧生活。 城市与汉族聚居区
四、其他元素
燃灯与灯笼:近年流行在门前点竹扎灯笼,象征光明与团圆。
猜灯谜:部分地区的中秋活动包含猜灯谜环节,增添趣味性。
综上,内蒙古的中秋习俗既保留了蒙古族骑马、祭月等特色,又融合了汉族的团圆、祭神等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