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兼具历史纪念意义与民俗活动。以下是其核心习俗及相关古诗词的整理:
一、主要习俗
赛龙舟 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人们划龙舟以驱邪避灾,祈求风调雨顺。唐代诗人卢肇的《竞渡诗》以“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描绘了竞渡的壮观场面。
吃粽子
用糯米包裹馅料,用竹叶或柊叶包裹后投入江中祭奠屈原。陆游《乙卯重五诗》中“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描写了端午食粽的习俗。
挂艾草与菖蒲
艾草、菖蒲被认为可驱邪避疫,人们将其悬挂于门楣或佩戴于香囊中。陈三聘《如梦令》中“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暗示了端午挂饰的习俗。
佩香囊与饮雄黄酒
香囊内装香料,驱虫防病;雄黄酒则用于驱邪。吴文英《杏花天·重午》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描绘了佩饰的细节。
二、相关古诗词
屈原主题
- 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张耒《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竞渡与龙舟
- 卢肇《竞渡诗》:“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 陆游《乙卯重五诗》:“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端午氛围
- 舒頔《小重山端午》:“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 文秀《端午》:“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三、其他习俗
挂钟馗像: 部分地区有驱邪避灾的习俗 赛龙舟前祭祀
儿童游戏:如“比武”“荡秋千”等,兼具娱乐与驱邪意义
以上习俗和诗句综合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既有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也体现了民间信仰与生活智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