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10个道理论据如下: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孟子提出,诚信是自然规律,而追求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则。
"可终身而守约,不可斯须而失信"
《论语·颜渊》:孔子强调,信用一旦建立,可终身坚守,但瞬间的失信却难以弥补。
"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应"
明·薛宣《读书录》:薛宣认为,真诚待人会换来他人的真诚回应。
"至诚则金石开"
康有为《乱后罪言》:康有为以金石为喻,说明极度的真诚能穿透坚硬的障碍。
"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
宋·林逋《省心录》:林逋主张,以真诚待人且坚守承诺,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松下幸之助:现代企业家松下强调,信用在精神与物质层面都具有价值。
"言不信者,行不果"
《论语·季氏》:孔子指出,说话不诚信的人,行动也难以成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失去信用的人,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同心可断金,首要重然诺"
董必武《答徐老延安赠别》:董必武强调,承诺的重要性超过物质利益。
"晋文公以信服众"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春秋时期晋文公为守信撤军30里,赢得原国百姓自愿投降的信任。
这些论据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诚信的哲学基础与实践价值,既有古代典籍的智慧,也包含现代社会的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