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其生活经历与创作经历紧密相关,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童年与贫困经历
家庭背景 狄更斯出生于朴茨茅斯的一个海军小职员家庭,父亲因债务问题多次入狱,10岁起便开始承担家庭生计,11岁成为鞋油厂童工。 童年时期,他常变卖家具、在工厂工作,每周仅能领取微薄薪水。
教育困境
由于家境贫寒,狄更斯断断续续上学,12岁因父亲入狱被迫辍学,后进入律师事务所实习并自学法律知识。
二、社会阅历与创作起步
职业经历
狄更斯先后在鞋油厂、律师事务所、报社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底层生活经验。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
文学创作开端
1836年,他开始为《晨报》撰写特写,1837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该书以幽默笔触揭露社会黑暗,迅速走红,标志着其创作生涯的开启。
三、中期创作与风格成熟
代表作与主题
- 《雾都孤儿》(1838)通过孤儿奥利弗的遭遇,批判社会不公与济贫制度;
- 《双城记》(1859)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展现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 《大卫·科波菲尔》(1850)融合自传与虚构,展现儿童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创作风格
狄更斯以现实主义手法,关注贫苦大众,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社会真实。他既批判资本家的贪婪,也歌颂人性的善良,形成独特的“狄更斯式”。
四、晚年与影响
职业转型
晚年狄更斯成为报社主编,创办《每日新闻》,并涉足出版业。他通过作品持续关注社会问题,如儿童教育、监狱改革等。
文学地位
狄更斯与莎士比亚齐名,被誉“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阅读。
五、其他重要经历
个人生活: 曾与报社老板之女结婚,后因性格不合分居,育有10个孩子; 癖好
通过以上经历,狄更斯将个人苦难与社会责任融入作品,形成了兼具文学性与社会批判性的创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