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借东风”的典故,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核心情节
背景设定 赤壁之战前,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与刘备联军在长江北岸抗衡。周瑜制定火攻计划,但因隆冬时节长江多刮西北风,无法实施。
诸葛亮的作用
- 诸葛亮预知11月20日(甲子日)东南风起,通过观测天象和地理变化推算得出。
- 周瑜请其“借东风”,诸葛亮在七星坛装模作样作法,实则等待天时。
- 当东南风起时,周瑜乘机发动火攻,大败曹军。
二、历史与文学差异
历史真实性: 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可能通过观测云气、星象等自然现象预测天气,但“借东风”属于文学夸张,实际是他对天气规律的精准把握。 文学意义
该情节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与神机妙算,成为《三国演义》中经典桥段,象征其超越常人的能力。
三、相关细节
时间争议:
不同版本对具体日期存在争议,但普遍以11月20日(甲子日)为核心。
后续发展:
周瑜因气愤欲杀诸葛亮,诸葛亮提前离开并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遗言。
四、文化影响
歇后语:
“孔明借东风”衍生为歇后语“神机妙算”,现多用于形容善于策划、料事如神。
艺术加工:
罗贯中通过此情节塑造了诸葛亮睿智、冷静的形象,成为中华文化中智慧的象征。
综上,该典故虽以历史事件为蓝本,但“借东风”本身是文学创作,体现了作者对人物能力的理想化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