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千里和相得益彰是两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一、一泻千里
基本含义 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水势迅猛;也比喻文笔、乐曲气势奔放流畅,或价格、指数等迅速下跌。
出处
- 唐代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
- 宋代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大江大河,一泻千里。”
引申义
- 文学创作中形容气势磅礴的文笔或乐曲;
- 经济领域指价格或指数快速下跌。
二、相得益彰
基本含义
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优势互补,使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更加显著突出。
出处
- 汉代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彰)。”
-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用法与特点
- 褒义: 强调双方结合后效果更佳,而非简单互补; - 结构
总结区别
一泻千里侧重描述单一事物(如水流、文笔)的迅猛状态或变化;
相得益彰强调两个或多个事物间的协同效应,突出互补性。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