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歌可泣”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 kě gē kě qì,其中:
可:值得;
歌:歌颂、传唱;
泣:流泪(多指因感动而流泪)。
一、核心含义
该成语用于形容 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强调其具有 值得歌颂和 令人感动流泪的双重感染力。例如:
抗日战争时期,无数先烈用生命谱写的壮丽诗篇,堪称“可歌可泣”;
文学作品中,如《长恨歌》,通过生动的描写引发读者共鸣,亦属“可歌可泣”。
二、出处与演变
典籍出处 《周易·中孚》中提到:“得敌,或鼓或罢,或歌或泣”,原指作战中根据形势选择歌颂或哭泣,后引申为对英雄行为的赞颂;
明代海瑞在《方孝孺临麻姑仙坛记跋》中首次使用该成语,特指方孝孺的品德与事迹“可歌可泣”。
语言演变
该成语从《周易》的哲学思想演变为文学表达,逐渐固定为描述具体感人事迹的专用词汇,如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价《长恨歌》“可歌可泣”。
三、用法与示例
作谓语/定语 “英雄事迹可歌可泣”“他的奉献精神可歌可泣”; 结构特点: 联合式结构,可单独使用或修饰名词(如“可歌可泣的故事”)。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歌功颂德(仅强调歌颂,缺乏感动成分)。
该成语通过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人类对崇高精神的共同情感,是汉语表达中极具感染力的词汇。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