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而不威”是一个古代政治哲学概念,指君主或领导者仅有道德品质而缺乏威严或强制力,最终会导致统治危机。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核心含义
“德而不威”指统治者具备高尚品德(如仁爱、诚信、公正),但因缺乏强制力或权术手段,无法有效推行政策或维护统治,最终可能被外敌消灭或内部崩溃。
历史典故
该概念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秦穆公向蹇叔请教治国之道时,蹇叔回答:“德者,本也;威者,济也。德而不威,其国外削;威而不德,其民内溃。”(德是根本,威是辅助。有德无威,国外会被削弱;有威无德,内部会崩溃。)这一观点被《东周列国志》等史书典故化,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经典理论。
现实意义
在现代管理中,“德而不威”也常被用来批评仅有理想主义而缺乏执行力的领导方式,强调领导力需在道德与强制力之间找到平衡。
对比分析
与“威而不德”(仅有强制力而缺乏道德)相对,“德而不威”更强调内在品质对统治的支撑作用,但需通过外在手段(如法律、制度)补充不足,形成“德威并施”的理想状态。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