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狗签名网—你的签名好帮手

毛狗签名网—你的签名好帮手

兔起鹘鸟的成语故事?

59

关于“兔起鹘落”这一成语的典故,主要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典故出处

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描述了文与可(文同)画竹的技艺。文与可擅长观察自然,能迅速捕捉竹子的动态神韵,并以极快的速度将其呈现在画布上。苏轼用“兔起鹘落”来形容其作画时的敏捷与精准,比喻动作如兔子跃起、鹘鸟俯冲般迅速且准确。

二、成语含义

本义:

形容鹘(一种猛禽)捕兔时的敏捷动作,即兔子刚跳起,鹘已飞扑而下。

引申义:

比喻动作或反应极为迅速,常用于形容书法、写作或艺术创作的流畅与灵动。

三、相关文化背景

文与可的画竹:文与可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以画竹闻名。他通过“振笔直遂”的技法,将竹子的神韵以极简笔触表现出来,体现了“如兔起鹘落”的艺术境界。

同类成语:如“兔起凫举”(形容动作敏捷),“兔走乌飞”(比喻时间流逝)等,均与动物行为相关。

四、历史影响

苏轼通过此成语不仅赞美了文与可的绘画技艺,也展现了宋代文人将自然观察融入艺术的审美理念,对后世文人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兔起鹘落”的典故以生动的动物意象,传递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艺术和谐统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