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这一观点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该著作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哲学文献,其中深刻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异化的问题。
具体分析:
异化劳动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劳动异化,其核心表现为:
-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自身却越贫穷,产品成为压迫工人的异己力量;
- 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不再是自由创造,而是被迫谋生的手段,工人感到痛苦而非自我实现;
- 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被剥夺,沦为动物般的生存状态。
“物的增值与人的贬值”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物的世界(商品、资本)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数量增加,工人的劳动却相对贬值,导致其生活条件恶化。
经济循环的矛盾
当生产效率提高、商品过剩时,资本家为追求利润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甚至导致失业。工人因缺乏消费能力进一步陷入贫困,形成“越生产越贫穷”的经济怪圈。
总结:
这一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技术进步与财富分配之间的根本矛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理解现代社会经济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