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不立”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原文为:“ 君命无贰,失信不立”。
解析:
字面含义 “信”指信用、信义,强调言行一致、守诺言的重要性。原文指君主若言行不一,将无法获得百姓信任,从而无法稳固统治。
引申意义
该句不仅适用于君主,也适用于个人。它表明,无论身份地位如何,诚信都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若失去信用,即使能力再强也难以获得社会认可。
历史背景
《左传》作为先秦重要史书,通过这句话体现了“仁政”思想,强调统治者需以诚信赢得民心,从而实现国家治理。
相关语境
在《左传》中,该句与“轻诺心寡信,小信成则大信立”相呼应,共同构成诚信观的核心内容。
总结:
“失信不立”是儒家思想中关于诚信的经典论述,既强调个人品德,也关联国家治理,成为后世伦理道德的重要基础。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