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面试中“转正后根据个人能力来定薪资”的说法,结合搜索结果分析如下:
一、公司可能存在的动机
试用期工资策略 公司可能通过试用期工资试探求职者的接受度,同时为后续的薪资调整留空间。例如,试用期工资可能为转正后的80%-100%,以此作为考核依据。
隐藏薪资结构
部分公司可能故意模糊转正后的薪资标准,避免因试用期表现不佳而辞退员工,同时保留调整薪资的灵活性。
招聘成本控制
通过试用期观察员工表现,再决定是否给予预期薪资,降低招聘风险。尤其对初级岗位或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位,这种方式可减少盲目录用。
二、求职者的应对建议
明确薪资构成
要求公司在录用通知或劳动合同中明确试用期与转正后的薪资标准,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等细节。
核实公司资质
通过多渠道了解公司规模、行业地位及薪资水平,判断其薪资承诺的合理性。若公司规模较小或行业薪资水平较低,需谨慎评估。
设置薪资底线
根据自身能力、市场行情及经验,设定合理的薪资预期。若公司无法满足基本要求,应及时调整求职方向。
利用法律保障
参考《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明确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正式工资的80%,且合同应约定转正后的薪资调整机制。
三、风险提示
口头承诺的不可靠性: 转正后加薪属于企业自主权范畴,若未在合同或录用通知中明确,后期可能无法兑现。 试用期考核标准缺失
综上, “转正后根据个人能力来定薪资”的说法缺乏法律依据和透明度,求职者应通过合同条款和多方验证来保障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