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止于心”“于心不忍”和“于心”的含义,综合搜索结果解释如下:
一、 止于心
基本含义
指在心灵深处终止某种行为或念头,强调通过内在修养控制冲动。
核心作用
人的行为始于心念,而停止则因内心不再愿意继续。例如:
- 停止想做某事是因为“止于心”;
- 放弃恶行需克服“于心不忍”的道德约束。
相关成语
常与“始于初始,止于心止”结合使用,强调行动的起点与终结都受内心控制。
二、 于心不忍
基本含义
形容对他人遭遇感到同情,不忍心看到或参与。
出处与例证
- 出自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若就此轻轻放他过去,不但百姓不服,就是抚宪同职道,亦觉于心不忍。”(指对受害者施以援手是道德责任);
- 现代语境:看到他人困境时产生的同情心理,如“看到流浪动物挨饿于心不忍”。
三、 于心
基本含义
作为介词时,表示“在心里”“对于”;作为副词时,意为“从内心”。
语法功能
用于连接动作与心理状态,例如:“他的决定出于真心”“她于心不忍地拒绝了他”。
四、 总结
止于心强调自我约束,是行为控制的哲学思考;
于心不忍体现道德情感,是人性中善良一面的体现;
于心则是连接行为与心理的纽带,贯穿于前两者的始终。通过理解这三者的关联,可更全面地把握汉语中“心”字在表达行为与情感中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