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心不忍但也无可奈何”是一个表达矛盾心理的成语组合,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成语解析
“于心不忍” 指对某人或某事感到内心不忍,常因怜悯、同情或道德责任感而产生不忍之心。例如:
- 看到老人摔倒无人扶起,实在于心不忍。
“无可奈何”
表示面对某种情况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接受现实。例如:
- 天气恶劣,出门只能待在室内,真是无可奈何。
二、组合含义
当“于心不忍”与“无可奈何”结合使用时,表达的是:
情感冲突: 内心虽然对某种结果或行为感到不忍(如对受害者的同情、对错误行为的遗憾),但受限于客观条件或责任,只能接受或顺应这种结果。- 无奈接受
三、出处与示例
成语出处:
“无可奈何”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心不忍”出自《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八回:“再要刑法加重,于心不忍。”
示例:
看到孩子因贫困辍学,家长虽心存不忍,但受限于经济条件,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现实。
四、近反义词
近义词:百般无奈、迫不得已、望洋兴叹
反义词:铁石心肠、另辟蹊径
总结
该成语组合通过对比“情感”与“理性”的冲突,生动展现了人类在道德困境中的复杂心理状态,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语境中表达对无奈现实的无奈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