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前)
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命士兵装草人借箭,成功从曹军处获取10万支箭,展现其智谋与胆识。
二、三顾茅庐(隆中对)
刘备三次拜访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最终以诚意打动对方,促成《隆中对》的制定,奠定蜀汉战略基础。
三、空城计(阳平之战)
面对司马懿大军,诸葛亮以空城示弱,弹琴镇定,成功迷惑敌军,后借火攻大败曹军。
四、七擒孟获(平定南方)
诸葛亮七次擒获南蛮酋长孟获,通过仁德化服使其归降,巩固蜀汉后方。
五、火烧新野(官渡之战后)
曹操率军攻新野时,诸葛亮设伏烧毁曹军粮草,配合刘备反击,奠定北伐基础。
六、锦囊妙计(美人计)
诸葛亮识破孙权“美人计”,以赵云护送刘备安全返回,同时设计让孙权假意接受婚约。
七、隆中对(官渡后战略)
刘备与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联吴抗曹”方针,为蜀汉长期发展奠定思路。
八、火烧博望坡(官渡之战)
诸葛亮初出茅庐即指挥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军,展现其军事才能。
九、神机妙算救后代(传说)
诸葛亮临终预言后代遇险,后通过信件设计帮助其逃脱司马炎追杀。
十、屯田政策(西南地区)
诸葛亮推行屯田制度,发展农业,稳定西南少数民族关系,增强蜀汉经济实力。
补充说明:
隆中对虽未直接作为故事呈现,但常被单独列为战略案例;
空城计与 七擒孟获因戏剧性较强,常被作为经典演义片段传播;
传说故事如“神机妙算救后代”虽缺乏文献依据,但反映了民众对诸葛亮的崇拜。以上故事均围绕其政治智慧、军事谋略及人格魅力展开,共同构成其传奇形象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