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者虑远见微知著”的典故,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核心典故来源
《韩非子·说林上》 存在两段相关论述:
- “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 “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这两段均出自《韩非子》,强调圣人通过细微迹象预见事物发展,以小见大。其中“象箸”典故指通过筷子象牙的材质联想到国家兴衰,体现从细节洞察本质的能力。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时,曾通过吴王夫差“日夜勒兵”的微妙变化,预见到越国伐吴的时机未到,劝阻勾践轻敌,成为“文子见微知著”的历史案例。
二、其他相关典故
《韩非子》其他出处
《韩非子》中“见微知著”还与“见端知末”结合使用,强调从初始迹象推断最终结果。
商代箕子劝谏纣王
箕子见纣王使用象牙筷子,联想到国家将走向衰败,虽未被采纳,但体现了早期“见微知著”的思想。
三、成语含义与用法
含义: 通过细微的苗头或迹象,预见到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趋势。- 近义词
四、总结
“智者虑远见微知著”通过《韩非子》的经典论述和历史案例,奠定了其作为成语的哲学基础,强调以敏锐洞察力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是古代智慧在现代管理、决策等领域仍具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