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藐视一切”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对事物或人持极端轻视态度,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词义 该词由“藐视”和“一切”组成,其中“藐视”表示认为某事物“卑贱、渺小、无价值或令人厌恶”,并因此“轻视、嘲笑”。
情感色彩
带有明显的贬义,常用于形容人因自高自大而产生的傲慢态度。
二、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蔑视、轻视、小看、轻蔑 反义词
三、用法与出处
作谓语或定语 例如:“他蔑视一切权威,独行其是。”(谓语)
“这种态度在团队中极为危险。”(定语)
成语出处
源自宋代曾巩《送孙颖贤》诗:“高谈消长才惊世,藐视公侯行出人。”(见《宋诗三百首》)
四、典型例句
贬义语境: “他总以‘天才’自居,实则藐视一切努力者。” 中性/褒义语境
“科学家需以谦逊态度对待未知,而非藐视一切可能性。”
五、相关辨析
与“傲睨自若”的区别:
“傲睨自若”侧重“旁若无人”的态度,而“藐视一切”强调对事物价值的否定。- 与“目中无人”的关联:
两者均含“看不起他人”的成分,但“藐视一切”更强调对事物本身的轻视。
综上,“藐视一切”通过“藐视”与“一切”的结合,精准表达了因极端自负而产生的全盘否定态度,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