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晚景”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人的晚年时光。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基本含义
字面意象 源自《淮南子·天文训》中“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的描述,指夕阳余晖洒在桑榆树梢的景象,象征日暮时分。
引申意义
通过自然现象比喻人生晚期的状态,常与“晚景凄凉”等词语结合使用,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二、文化背景与出处
文学运用
- 姚燧《醉高歌·感怀姚燧》中“已在桑榆晚景”一句,借景抒发了晚年的孤寂与壮志未酬的复杂情感。
- 曹植《赠白马王彪》以“年在桑榆间”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无奈,成为后世文人常用意象。
历史典故
- 唐代宰相杨炯被杀后,友人在悼词中用“桑榆已晚”表达对其才学未竟的遗憾。
- 王勃《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与“桑榆非晚”呼应,强调晚年仍可努力。
三、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桑榆暮景、桑榆末景、桑榆之景、桑榆暮影。 反义词
四、使用特点
主观情感投射:常被老年人自谦或感慨时使用,如“桑榆晚景,忽蒙收录之恩”。
哲理延伸: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结合使用,强调及时行乐的积极人生态度。
综上,“桑榆晚景”通过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感的融合,成为表达人生晚期的经典喻体,既承载美学价值,又蕴含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