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基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24个气候节点,每15天左右一个节气,全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6个节气。其含义涵盖自然节律、农事活动、民俗及道德规范,具体如下:
一、节气划分与时间
春季:
立春(2月4/5日左右)、雨水(2月18/19日)、惊蛰(3月5/6日)、春分(3月20/21日)、清明(4月4/5日)、谷雨(4月19/20日);
夏季:
立夏(5月5/6日)、小满(5月20/21日)、芒种(6月5/6日)、夏至(6月21/22日)、小暑(7月6/7日)、大暑(7月22/23日);
秋季:
立秋(8月7/8日)、处暑(8月22/23日)、白露(9月7/8日)、秋分(9月22/23日)、寒露(10月7/8日)、霜降(10月23/24日);
冬季:
立冬(11月7/8日)、小雪(12月5/6日)、大雪(12月21/22日)、冬至(12月21/22日)、小寒(1月5/6日)、大寒(1月20/21日)。
二、核心含义与作用
自然节律反映 节气通过太阳位置精确划分时间,如春分昼夜平分、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等;
农事指导
每个节气对应特定农事活动,如惊蛰播种、芒种插秧、冬至储藏等;
民俗与时间划分
早期用于指导农耕,后融入节日习俗,如清明祭扫、冬至团圆;
天文观测基础
以斗柄旋转(约15°/节气)和太阳黄经变化为依据。
三、补充说明
节气与“中气”: 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如立春、雨水),第二个为“中气”(如雨水、春分),两者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 文化内涵
24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对农业生产、气候预测及文化传承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