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的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后,为了报仇雪恨,与大夫范蠡和文种商议策略。范蠡建议勾践主动向吴王示好,以争取时间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同时,文种建议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以此麻痹夫差,降低其防范。越王勾践按照他们的建议行事,最终成功打败了吴国。
在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和文种因功高震主,被拜为上将军和丞相。然而,范蠡不愿接受封赏,执意离国远去,隐居齐国。而文种则继续留在越国,但最终也被勾践所猜忌,被迫自杀。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情成功后,把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死,只能共患难,不能共欢乐。多指独裁专权或统治者杀戮功臣。
成语出处:
1.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2. 《左传·宣公十一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必有余罪,以累臣。”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示例:
1. 在古代,许多功臣在帮助君主取得天下后,往往会被“兔死狗烹”,遭遇不幸。
2. 他成功后就抛弃了曾经共同奋斗的朋友,真是“兔死狗烹”的现实版。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