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其一生充满文学创作、思想探索与社会实践。以下是其主要经历与成就的总结:
一、早年生活与教育
出身与成长:出生于贵族家庭,1岁半丧母,9岁丧父,后寄居亲戚家,19岁继承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
教育经历:1840年进入喀山大学,最初学习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后转向法律系,但因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产生浓厚兴趣,最终退学。
二、文学创作与思想转变
创作起步:1851-1854年参军服役期间开始写作,1855年回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战争与和平》(1869年完成)。
思想演变:70年代末受叔本华哲学影响,开始反思贵族生活,转向关注农民与底层社会,最终在80年代完成《复活》(1899年)和《安娜·卡列尼娜》(1877年),形成以“不以暴力抗恶”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三、社会活动与晚年
社会改革尝试:多次在庄园推行农奴制改革,虽未成功,但为《战争与和平》提供素材。
晚年生活:1905年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支持革命者,反对沙皇专制,1910年因与妻子矛盾离家出走,11月20日病逝于小站。
四、文学地位与评价
作品影响: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成为世界文学经典,展现19世纪俄国社会的复杂矛盾。
思想贡献:通过文学批判贵族腐化,提出“道德自我完善”与“平民化”理想,对后世社会思想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