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 mò zhōng yī shì,意思是 意见分歧,无法达成一致。具体解析如下:
一、成语含义
核心词解析 - 莫:
不,无法
- 衷:折衷,断定
- 是:正确
整体直译为“无法断定哪个是正确的”,形容多种意见交织,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使用场景 该成语多用于描述群体讨论或争议中,因观点差异大而无法形成共识的情况。例如:
- 专家对某一科学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公司战略方向讨论中,各部门莫衷一是。
二、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言人人殊(每人说法不同);
众说纷纭(说法杂乱);
聚讼不已(争论不休)。- 反义词:
一辞同轨(意见一致);
众口一词(异口同声)。
三、结构与用法
结构:动宾式,可作谓语或定语,主语通常为复数(如“大家”“各方”),不指代单一主体。- 示例:
1. 学生对作业答案莫衷一是;
2. 会议中各方观点碰撞,莫衷一是。
四、出处与演变
该成语出自清代吴趼人《痛史》第三回:“议论纷纷,莫衷一是。”。随着语言发展,其内涵和用法逐渐固定,成为描述群体思维困境的常用表达。
综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精准概括了意见分歧且无法形成统一结论的复杂局面,是汉语表达中极具表现力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