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借钱的典故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秀才打油诗
典故概述:早年有个秀才在酒肆里看到老板为欠条发愁,便写了几句打油诗来讽刺赊账的行为。诗中提到的“赊账好比三结义,要账好比请诸葛”巧妙地表达了赊账的诚信和还账的困难。
周赧王逃债
典故概述:周赧王为筹集军费向国内富人借钱,战后富人们纷纷手持债券讨债,周赧王无钱还债,只好躲到宫后一个高台上避债,这个高台后来被称为“逃债台”。
孟尝君放债
典故概述:孟尝君田文豢养了三千多位食客,其经济来源之一就是靠放债取利息。先秦时期的借贷基本上是信用放款,无抵押品,但有券契。
汉景帝借子钱家
典故概述:汉景帝在“七国之乱”期间向子钱家借钱充当军费,子钱家们因战局成败不定不肯出借,最终有一位毋盐氏冒险借了1000两金子给汉景帝的军队,利息高达1000%,三个月后战争平定,毋盐氏因此发了大财。
十娘怒沉百宝船
典故概述:十娘为兄报仇,变相和东篱借款,最终因对方不肯偿还而怒沉百宝船,企图用部分船财弥补债务。
灵公借五千金未奉还
典故概述:灵公借了国五千金用于修筑宫殿,但未能如约归还,尽管灵公并未获罪,但这件事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张良借米还钱
典故概述:张良因大旱向李富借钱买种子和肥料,承诺明年一定还钱。后来张良庄稼丰收,不仅还上了李富的钱,还盈余了一些。当李富需要资金周转时,张良也诚恳地承诺先还钱。
这些典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借贷行为的重视以及不诚信行为的严重后果。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对于借贷的严谨态度和对于诚信的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