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论语·述而》,由孔子提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从已知的一件事理出发,推知相类似的其他事理,比喻善于由此知彼,触类旁通。具体来说:
基本含义:
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或知识,能够理解和推导出其他相似的情况或知识。
出处: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应用: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强,能够融会贯通,善于将一种知识或技能应用到其他类似的情境中。
相关典故:
孔子的这个比喻强调,如果一个人能够从一个墙角推知其他三个墙角,那么他就有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不需要再被逐一教导。
综上所述,“举一反三”不仅是一个表达推导和联想能力的成语,还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深刻哲理,即通过局部理解整体,通过已知推知未知。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