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
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虽则他时梁武帝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谘询,所以时人对他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介之推:
介之推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备受艰辛,有割股啖君之功,但重耳返国主政后,介之推拒不以功邀赏,而偕其母隐于介休绵山。晋文公求贤不得,知他是孝子,于是三面放火焚山,逼其出山,介之推母子守志被焚。
钱钟书:
电视剧《围城》热播后,钱钟书的新作旧著,被争先恐后地推向市场。面对这种火爆,钱钟书始终保持静默。对所谓的“钱学”热,他认为“吹捧多于研究”、“由于吹捧,人物可成厌物”。有人用钱策动他接受采访,他却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一著名洋记者慕名想见他,他回话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还不错,又何必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颜回:
“安贫乐道”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杨彪传》,但颜回的故事更为人们所熟知。颜回生活贫困,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每天只能吃一箪饭,喝一瓢水,但他从不抱怨,依然刻苦学习,追求真理。孔子非常欣赏颜回的品德和才华,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诸葛亮:
诸葛亮曾六出祁山,做了一番大业,但他生活简朴。他倾全力去做事,未曾经营家业,更不图个人享受。死后他内无遗帛,外无赢财。他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表现出追求理想的君子之风。
高士其:
高士其的名字原来不叫“士其”,是1935年以后才改的。伴侣们问他改名是什么缘由,他说:“我起字是烫了孔夫子的伙响。孔夫子说,学而优则我早先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做官。你看,仕的左旁有人字,的左劳有金字,意思是要升官发财吗?”他接着说:现在的,高士其好,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劳不要钱。高士其的这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引得伴侣们笑俯后仰。从今以后,言行全都的高士其不图名利。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这些人物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追求内心的平静和道德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