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厚积薄发的事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吴承恩与《西游记》:
吴承恩小时候才华横溢,但科考不利,直到中年才补上“岁贡生”。他长期在南京生活,靠卖文献补贴家用。晚年因家境贫寒,成为长兴县丞。直到晚年辞职回乡,才得以正式创作《西游记》。他一生贫穷,但七十岁时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小说,实现了厚积薄发。
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重耳在少年时期因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想要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而对其兄弟施以迫害,他流亡在外十九年,经历了极大的困境。然而,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回国即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太公姜尚:
姜子牙一生坎坷,大半生都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但他从未放弃过学习和积累。终于在八十岁时遇到周文王,辅佐其建立了周朝,成就了一番伟业。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这部巨著,游历名山大川,考察历史遗迹,广泛收集资料,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见解。尽管遭受了宫刑的巨大打击,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在狱中继续撰写《史记》,历时十三年,终于完成了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名著。
左思与《三都赋》:
左思小时候智商平平,学习成绩并不出众。但他志存高远,决心写一篇赞颂魏、蜀、吴三国都城的文章《三都赋》。在别人的嘲笑和讥讽中,左思进行了广泛的阅读,深入的调查,大量收集相关资料。他关起房门,专心致志地构思创作,历经整整十年的酷暑严冬,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三都赋》。
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成功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坚持,只要不断努力,最终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