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借钱的典故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周赧王借债
周赧王为了筹集军费,向国内的富户借了一大笔钱。然而,当军队失败归来时,富户们纷纷手持债券向周赧王讨债。周赧王无钱还债,只好躲到一个高台上避债,这个高台后来被称为“逃债台”,成语“债台高筑”便来源于此。
孟尝君放债
孟尝君田文豢养了三千多位食客,其经济来源之一就是靠放债取利息。先秦时期的借贷基本上是信用放款,无抵押品,但有券契。券契分割为两半,债权人和债务人各持半张,到期合券以偿。
汉景帝借子钱家军费
汉景帝时期,长安城的将领准备出发东征平叛,向子钱家们借钱充当军费。子钱家们因为战局成败不定,不肯出借。最终,毋盐氏冒险借了1000两金子给汉景帝的军队,利息是1000%,三个月后七国之乱被平定,毋盐氏因此发了大财。
信拖欠债务
信曾经借了丰城国太守的钱,想方设法逃避还款。后来,太守聘请了一位牙病师治疗信的牙痛,信趁机甩了一笔债务,声称太守欠他的医疗费相当于他欠太守的借款,从而摆脱了还款责任。
华佗借债不还
华佗曾借给一笔钱给一位道士,但道士并不遵守诺言及时归还。华佗因此愤怒地说出骂人话,最终道士的儿子被杀,道士自己也遭受了惩罚。
灵公借五千金未奉还
灵公借了国五千金用于修筑宫殿,但未能如约归还。尽管灵公并未获罪,但借国资金而未偿还的事实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增借钱不还
春秋战国时期,增把借来的钱据为己有,导致债主无法偿还债务。债主向增的门人开诉讼,法官王贡判决增要以财产偿还债务。
申借酒不还
申为了向县借酒,发誓说要拿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然而,当他得到酒后,却不遵守诺言不归还儿子。最终,申的儿子被杀,申自己也遭受了惩罚。
这些典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借贷行为的重视和对债务人的严格约束。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借钱不还的严重后果,以及社会对诚信的重视。